区块链浏览器的核心功能是查询钱包地址的交易记录、余额等信息。由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每笔虚拟货币交易都被公开记录在区块上,任何人通过钱包地址,都能在区块链浏览器上查到该地址的所有交易明细,包括交易时间、金额、对手方地址等。这种 “透明性” 看似保障了交易可追溯,实则暴露了用户隐私。例如,若某个钱包地址与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存在关联(如通过交易所注册、线下交易等方式),其所有交易记录可能被他人分析,进而推断出用户的交易习惯、资金规模等敏感信息,给电信诈骗、精准营销等非法行为可乘之机。
更危险的是,区块链浏览器查询功能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不法分子通过监控特定钱包地址的交易动态,实施钓鱼攻击或资金追踪。当某钱包地址有大额虚拟货币转入时,诈骗团伙可能伪造虚假交易平台,向该地址持有者发送钓鱼链接,诱骗其转账;而在洗钱活动中,犯罪分子会利用区块链浏览器查询 “干净地址”(即无违法交易记录的地址),将非法资金拆分转入,掩盖资金源头。普通用户若随意查询陌生钱包地址,或在非正规区块链浏览器上输入自己的地址,可能无意中成为非法活动的协助者,甚至被卷入法律纠纷。
从应用场景看,区块链浏览器查询钱包地址的行为,往往与虚拟货币交易紧密相关。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虚拟货币交易属于非法金融活动,由此产生的交易记录不受法律保护。若用户通过区块链浏览器追踪的钱包地址涉及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其查询行为可能被视为参与非法活动的辅助环节,面临被监管部门调查的风险。2024 年某地警方破获的虚拟货币洗钱案中,犯罪团伙就利用区块链浏览器筛选 “合规地址” 进行资金转移,而协助查询地址信息的技术人员,因明知用途仍提供帮助,被认定为共犯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非正规区块链浏览器存在安全风险。部分境外区块链浏览器为吸引用户,会要求注册登录并绑定钱包地址,这些平台可能窃取用户的地址信息,甚至通过技术手段关联用户的设备信息。更有甚者,伪造区块链浏览器页面,显示虚假的交易记录和余额,误导用户做出错误判断,为后续的诈骗行为铺路。曾有用户在虚假区块链浏览器上查询钱包地址,误以为余额异常,按照页面提示操作 “找回资产”,结果导致钱包私钥泄露,资产被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