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复杂语境中,“U 交易” 通常指的是泰达币(USDT)交易。泰达币作为一种虚拟货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用于加密货币交易对,承担价值交换媒介的角色。然而,在中国,U 交易的合法性面临着严格审视。
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这其中包括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若开展相关非法金融活动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这一规定来看,若 U 交易涉及上述业务活动,必然是违法的。例如,一些所谓的 “U 商” 在微信群、Telegram 等平台上,作为中央对手方从事 U 币买卖,此类行为明显触碰了 “非法金融活动” 的红线,不仅会被依法取缔,相关人员还可能因涉嫌 “非法经营罪” 面临刑事指控。
那么,个人单纯参与 U 交易,比如普通投资者买入 U 币,是否违法呢?目前,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个人购买虚拟货币属于违法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参与 U 交易没有风险。从法律后果角度看,由于虚拟货币交易违背公序良俗,一旦因交易产生纠纷,比如投资者向 U 商转账购买 U 币后,U 商未交付 U 币并将投资者拉黑,投资者向法院起诉,根据 “9.24 通知” 精神,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需自行承担,法院大概率会驳回诉讼请求,投资者的资金难以得到法律保护。
U 交易还存在极大的金融风险与潜在法律风险。虚拟货币交易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使其成为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大量黑灰产资金,如电信诈骗、网络赌博、贪污腐败所得,常通过 USDT 交易进行 “洗白”。个人参与 U 交易时,极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这些违法资金转移链条上的一环。常见的风险便是 “冻卡”,公安机关在追查违法资金流向时,会冻结涉及该笔资金的所有银行账户,即使个人只是正常参与 U 交易,也可能因交易对手的资金来源问题,导致自己的银行卡被冻结,进而面临繁琐的解冻流程,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解释资金来源等问题,甚至可能因无法自证清白,面临潜在的法律调查。若个人长期、大额频繁进行 U 交易,或明知资金来源违法仍参与交易,或通过帮他人购买 U 币赚取差价等行为,可能被认定涉嫌洗钱、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或非法经营等违法犯罪活动。
在中国,U 交易是否违法需视具体行为而定。直接参与虚拟货币相关的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必然违法,而个人看似单纯的 U 币买卖行为,虽未被明确界定为违法,但处于法律不予保护、风险极高的境地,不仅可能遭受财产损失,还可能卷入违法犯罪风险中。投资者务必保持警惕,远离虚拟货币交易,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保护自身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