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作为市值第二大的加密货币,其 “国家认可” 状态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复杂的分化态势,没有统一答案,各国基于自身金融安全、技术立场和监管框架,对以太坊的态度从完全禁止到积极拥抱各不相同。
在明确禁止以太坊相关活动的国家中,中国的立场最为坚决。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定义为非法金融活动,以太坊被纳入虚拟货币范畴,禁止任何形式的交易、兑换和结算。这一政策的核心是防范金融风险,避免加密货币对法定货币地位和金融稳定造成冲击,因此在中国大陆,以太坊不被国家认可,相关交易不受法律保护。
部分国家将以太坊视为 “商品” 或 “资产” 进行监管,既不赋予法定货币地位,也不禁止合法持有和交易。美国采取分类监管模式: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将以太坊归类为 “商品”,允许合规交易所开展以太坊期货交易;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认为部分以太坊相关产品属于 “证券”,要求遵守证券法规。这种双重定位导致美国对以太坊的监管相对灵活,个人持有和交易以太坊合法,但发行基于以太坊的证券型代币需获得 SEC 批准。欧盟通过《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将以太坊定义为 “加密资产”,要求交易平台履行反洗钱义务,用户需完成身份验证,这种 “有条件认可” 为以太坊在欧盟的合规流通提供了框架。
少数国家对以太坊采取开放态度,甚至将其纳入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新加坡将以太坊视为 “数字支付令牌”,允许在合规交易所进行交易,同时鼓励企业基于以太坊开发去中心化应用,政府推出的 “区块链沙盒” 计划中,多个以太坊生态项目获得监管豁免权。日本则通过《资金结算法》将以太坊列为 “加密资产”,要求交易所获得牌照后才能运营,截至 2025 年,日本有 15 家合规交易所支持以太坊交易,其认可程度在亚洲国家中相对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任何国家将以太坊视为法定货币,其 “认可” 多局限于 “允许合法交易” 或 “作为资产监管”。这种定位的核心原因是: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特性与国家货币主权存在天然冲突,各国政府难以接受一种不受央行控制的资产作为普遍流通的支付手段。此外,以太坊价格的剧烈波动(2022 年曾从 4800 美元跌至 880 美元)使其无法承担法定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这也是各国普遍拒绝赋予其法定地位的关键因素。
对于用户而言,需明确所在国家的监管态度:在禁止地区参与以太坊交易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在监管宽松地区,需通过合规平台交易,警惕洗钱、诈骗等风险。以太坊的 “国家认可” 本质上是监管与创新的平衡,而非对其货币属性的承认,投资者在参与相关活动时,应优先遵守当地法律法规,避免因认知偏差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