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币在中国合法吗?监管框架下的清晰界定

 

关于以太坊币在中国的合法性,核心结论明确:以太坊币本身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相关交易炒作活动不受法律保护,而其底层区块链技术的合规应用则被鼓励。这一界定源于中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原则——既防范金融风险,又支持科技创新,需从监管政策与实践边界两方面准确理解。

监管政策已形成明确红线。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虚拟货币并非法定货币,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从事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交易炒作及兑换等活动。以太坊币作为典型虚拟货币,其在中国的集中交易、定价、中介等行为均属违规。此后监管持续强化,金融机构、支付平台被要求严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从资金流层面阻断交易链条。

司法实践进一步明晰责任边界。杭州中院审理的NFT交易侵权案显示,即便依托以太坊等区块链技术,相关应用也需遵守法律规定。案件中平台因未履行审核义务被判侵权,表明区块链应用不能脱离知识产权、金融监管等法律框架。实践中,若用户参与以太坊币交易遭遇资金损失,通过法律途径追偿往往难以获得支持,凸显交易炒作的法律风险。

需特别区分“虚拟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的性质差异。监管明确反对的是以太坊币的金融化炒作,而非其底层技术。在供应链管理、数字版权、溯源等领域,以太坊相关区块链技术的合规应用,符合数字经济发展方向,受到政策支持。这种“技术鼓励、货币禁炒”的导向,是理解以太坊币在中国合法性的关键前提。

综上,以太坊币在中国的合法性边界清晰:交易炒作违规且无保障,技术应用合规则受支持。对于个人而言,需远离任何以太坊币的交易、投资及推广活动,避免法律风险与财产损失;对于企业,应聚焦区块链技术的实体应用,在合规框架内探索创新,这既是监管要求,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